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案例問答題(十一)中度抑郁
一般資料:張某,女,28歲,在職教師(工作半年),單身,身高1. 66米,五官端正。家中有一小2歲的妹妹,父親為一大專院校教師,母親為幼兒園教師,父母關系長期不和。從小喜愛讀書,成績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考入某重點大學,本科畢業(yè)后考研兩次,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去外地某中學任教。無重大軀體疾病史,家族無精神病史。
求助者主訴:近兩個多月以來心情極度痛苦,夜晚醒來哭泣,覺得未來沒有希望。
求助者自述:張某半年前研究生畢業(yè),到南方某城市任中學教師,所在學校位于郊區(qū)。研究生在讀期間,覺得老師對她的壓迫很大,安排過多的工作給自己,讓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十分疲憊,感情生活也沒有著落。所以在找工作時,毅然離開北京,憧憬去南方美麗的海邊開始新的生活。
剛到南方時,張某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最初被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然而,不久后,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同辦公室的一位男老師王某經常約她一起吃飯,本以為王某對自己示好,經過觀察發(fā)現,王某主要是想通過她來約同辦公室的另一位女老師田某。而田某是她所帶某一班級的班主任,由于王某時常約她,田某對她的態(tài)度很差。張某想起以前也遇過這樣的情況,感到十分惱火,卻又十分無奈,不知如何處理。
工作上的事情也開始不順心。張某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不好,她發(fā)現中學教學模式不適合自己??吹綄W生認真聽講,卻又聽不明白,她十分著急,卻又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每到周末的時候,學校的學生都回家了,本地的教師也走了,有時整個大樓只剩她一個人,她感到在這里生活十分不方便,而且萬分孤獨。
近兩個多月以來,她經常夜里醒來哭泣,覺得害怕周圍的人,記憶力下降,對工作和自己的未來都沒有信心。想要換個工作,卻又不知道去哪里,能干些什么。所以前來找咨詢師求助。
咨詢師觀察到的情況:咨詢師看到求助者打扮入時,面容憔悴;在談話中不敢正視咨詢師,情緒起伏大,激動時開始哭泣。求助者的傾訴欲望似乎很強,但說得大多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不滿。
心理測驗結果:
EPQ: E59;P50;N70;L15;顯示求助者的個性為膽汁質;
SDS:標準分68分,為中度抑郁。
根據以上案例,回答下列問題:
1.對該求助者目前狀態(tài)進行整理。(10分)
答:對該求助者目前狀態(tài)進行的整理如下:
(1)精神狀態(tài):悲觀失望、情緒低落。
(2)生理狀態(tài):易醒、記憶力差。
(3)社會功能狀況:回避正常人際交往、工作效率很低。
2.對該求助者的診斷結果是什么?診斷依據是什么?(20分)
答:(1)根據求助者的癥狀表現及心理測驗結果,初步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2)診斷依據如下:
①根據區(qū)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求助者知情意統一,主客觀一致,主動求醫(yī),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很好的自知力,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礙。
②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是由明顯的現實原因――在新環(huán)境中反復受挫引起,包括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工作環(huán)境等各方面出現的問題;對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出情緒低落、夜晚醒來哭泣、對未來悲觀失望等癥狀。從嚴重程度標準看,該求助者的反應強度比較強烈,反應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回避正常的工作和交往,社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從病程標準看,病程兩個多月。
③根據以上依據,結合心理測試結果,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3.試述初診接待中的注意事項。(10分)
答:初診接待是心理咨詢人員與求助者之間的第一次接觸,對咨詢關系的建立有重要的意義,其注意事項如下:
(1)避免緊張情緒
剛剛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由于缺乏臨床經驗,加之對求助者一無所知,初診接待時難免有緊張情緒產生。緊張情緒可以擾亂思路和破壞工作程序,所以要切實避免。為了能將緊張情緒降至最低點,在接診之前,可按初診接待的操作步驟進行練習,直到熟練自如為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增加見習時間。
(2)語言表達
語速把握適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每句話必須使求助者聽清楚,必要時,可將提問或解釋性語句重復一遍,直到求助者表示聽清楚并完全理解為止。談話中若使用專業(yè)術語,應向求助者說明專業(yè)術語的內涵和外延。
(3)反復說明心理咨詢中的保密原則
對心理咨詢中的保密原則,、特別是對心理測量資料的保密原則,要反復向求助者說明,承諾咨詢人員的責任,并說明一旦由咨詢人員泄密,求助者有訴諸法律的權利。
(4)說明心理測量功能的有限性
心理測量、心理咨詢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咨詢人員不可為了獲取求助者的信任而隨意夸大它們的功能,心理咨詢工作受范圍限制,咨詢者不能在咨詢范圍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幫助和作任何承諾。
(5)咨詢師的儀態(tài)
不許吸煙,不許做多余的“下意識”動作(如玩弄鉛筆、輕敲桌面、抖動身體等)。接待來訪者之前,絕對不許飲酒或服用興奮、鎮(zhèn)靜等藥物。交談中不能東張西望,應注意力集中,認真傾聽或發(fā)問。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4.簡述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10分)
答: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首創(chuàng)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這種方法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他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ABC理論是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
(1)ABC理論的基本觀點
ABC理論是埃利斯關于非理性思維導致情緒障礙和神經癥的主要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強調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由外部誘發(fā)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
(2) ABC理論的基本內容
在ABC理論中,A代表誘發(fā)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即信念( beliefs);C代表繼這一事件后,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consequences)。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是外部誘發(fā)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結果C,這種看法與行為主義的經驗公式S-R所描述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但合理情緒療法認為A并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繼A發(fā)生之后,個體會對A產生某種看法,做出某種解釋和評價,從而產生關于A的某些觀念即B。雖然這一過程因自動化而不經常為人所意識,但正是由這個過程所產生的B,才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與新行為主義提出S-O-R公式是一致的。只不過A已不再僅指外部刺激S,而是指現實世界中任何有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某些認知性事件和來自身體內部的感覺;B也不只代表機體狀態(tài)O,而是更明確地代表了機體關于A的信念。
對于同一個誘發(fā)事件,不同的觀念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B是合理的、現實的,那么由此產生的C也就是適應的;若是不合理的,就會產生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ABC理論認為個體的認知系統對事物產生的不合理、不現實的信念是導致其情緒障礙和神經癥的根本原因。
合理情緒療法理論認為,情緒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態(tài)度。價值觀念,也是一種認知過程。一個人的情緒不但起源于這些信念,而且也會因為這些信念的穩(wěn)定存在而持續(xù)下去。所以人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B)來改變、控制其情緒和行為結果(C),這是治療實踐的核心,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對不合理信念加以駁斥和辯論,使之轉變?yōu)楹侠淼挠^念,最終達到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這樣,原來的ABC理論就可以進一步擴展為A-B-C-D-E的治療模型。
5.阻抗產生的原因有哪些?(15分)
答:阻抗是人對于心理咨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它可表現為人們對于某種焦慮情緒的回避,或對某種痛苦經歷的否認。產生阻抗的主要原因如下:
(1)阻抗來自成長中的痛苦
求助者多數在咨詢過程中都會產生某種變化。變化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不論其變化大小,程度如何,成長中的變化總要付出代價,總會伴隨著消除舊有的行為習慣,建立新的行為習慣的痛楚。
(2)阻抗來自功能性的行為失調
功能性的行為失調是指失調的行為最初是偶然發(fā)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滿足,行為發(fā)生的次數增加,以致固定下來。求助者一方面為失調的行為感到焦慮;另一方面求助的積極性卻并不很高。
①阻抗的產生源于失凋的行為填補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從中有獲益。
②阻抗的產生源于求助者企圖以失調的行為來掩蓋更深一層的心理矛盾和沖突。
(3)阻抗來自對抗咨詢或咨詢師的心理動機
前來求助的人各種各樣,其求助動機也各不相同,其中也有些求助者會帶有抗拒咨詢或對抗咨詢師的動機。
①阻抗來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詢師的某種贊同意見的動機。
②阻抗來自求助者想證實自己與眾不同或咨詢師對自己也無能為力的動機。
③阻抗來自求助者并無發(fā)自內心的求治動機。
6.正確理解和使用共情,需要注意什么?(10分)
答:正確理解和使用共情,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咨詢師應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而進入求助者的參照框架。咨詢師要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處境中來嘗試感受他的喜怒哀樂。對此感受越準確、越深入,共情的層次就越高。
(2)咨詢師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做到共情。當咨詢師不太肯定自己是否達到了共情時,可使用嘗試性、探索性的語氣來表達。請求助者檢驗并做出修正。
(3)表達共情要因人而異。共情反應的程度應與求助者的問題程度、感受程度相適應。過度,會讓人感到咨詢師小題大做。不足,會讓人覺得理解不夠。
(4)表達共情要善于使用軀體語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動作變化等。有時運用非言語行為來表達共情比言語表達更簡便而有效,咨詢中應重視把兩者結合起來。
(5)表達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咨詢師要能進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處,才能達到最佳境界。
(6)表達共情應考慮到求助者的特點和文化背景。
7.模仿法有哪幾種具體方式?(10分)
答:模仿法又稱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現某種行為榜樣,讓其觀察示范者如何行為以及他們的行為得到了什么樣的后果,以引起他從事相似行為的治療方法,是建立在A.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之上的一種咨詢治療方法。該療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方式:
(1)生活示范
生活示范是指讓求助者在生活中觀察示范者演示適當的行為。一般示范要演示幾次,在看過幾次后,讓求助者重復他所看到的行為。
(2)象征性的示范
生活中的示范有時不方便得到,就需要使用象征性的示范。常用的象征性示范是記錄適當行為的電影和錄像帶,還有圖畫書和游戲。例如,一個講兒童去醫(yī)院做手術的圖畫書可以減少兒童去醫(yī)院時的焦慮。象征性示范的另一種形式是自我示范。把孩子用好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交往的情景錄下來,把錄像給孩子本人看,孩子會觀察到自己如何很好地與人交往,從而鞏固這種行為。
(3)角色扮演
該方法是由咨詢師和求助者一起扮演一個確定的情境,咨詢師扮演求助者生活中遇到的人。這個方法常常由幾個類似于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情景部分組成,用來幫助求助者學習和別人交往的技巧。
(4)參與示范
參與示范是由咨詢師為求助者示范行為,然后引導求助者使用這個行為。如果求助者害怕上梯子,咨詢師首先自己爬梯子做示范,然后用一個放好的梯子,讓求助者爬,同時加以鼓勵,有必要的話扶他一下。
(5)內隱示范
有時示范的行為是不可觀察的,可以通過咨詢師的描述,讓求助者想象示范行為。
8.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程序包括那些?(15分)
答:對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主要有以下程序:
(1)分析求助者是否經歷過較強烈的現實性的刺激。
(2)分析求助者的內心沖突是否屬于道德性質或現實意義,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響。
(4)分析求助者問題是否有器質性的病變作基礎。
(5)綜合以上分析、排查,與神經衰弱、神經癥或其他精神病鑒別。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特質:同理心2024-12-27
- 資深心理咨詢師分享:什么是心理健康?2024-12-26
- 資深心理咨詢師分享:怎么算是心理健康?標準是什么?2024-12-25
- 資深心理咨詢師分享:心理從業(yè)者需要牢記的九大原則2024-12-20
- 心理咨詢師學習內容:《基礎知識》總覽2024-12-18
- 資深心理咨詢師分享:需要堅守的12條職業(yè)理念2024-12-16
- 資深心理咨詢師分享:揭開心理咨詢的五大常見誤解2024-12-10
- 心理科普:心理咨詢師有兩個含義,你都了解嗎?2024-12-07
- 心理科普:心理咨詢師所承載的原型性使命是什么?2024-12-06
- 心理咨詢師知識分享:如何與不同類型的人溝通2024-12-05